對電影很渴望,卻發現好電影可遇不可求。看了《美麗誘情》,開畫第二天便去看了,可惜無法喜歡,因為電影一開始便太著力了,太著力以一齣好戲的姿態出現,太著力要眾人嘩一聲,太著力沾染《愛誘罪》的光彩,又說編劇有機會問鼎什麼獎項之類。可惜,就是種種的太著力,反而令電影顯得乏力無比,一切都經過精心處理,便變成很作狀了。
之後回家看dvd,塔可夫斯基的《solaris》,已是第二次看。第一次是個多月前,那時看不到20分鐘便睡著了,今次好點,60分鐘後覺得真的頂不下去才睡著。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樣,但,可否問一下,可以用什麼方法/角度去欣賞這導演呢?電影前半段都在牧場裡拍攝,間中拍一下河流呀、天空呀、牛吃草之類,男主角則偶爾說幾句不明所以的對白(好像是說發現了外星人之類),我是真的看不明白,亦想不到來龍去脈。而偷偷雞說,我之所以堅持重看,還是基於一個白痴原因,我太崇拜奇斯洛夫斯基了,我誤以找其他名字結尾叫「斯基」的導演都應可以慰藉一下,實在難以想像自己竟有這種想法。
2008年8月26日
2008年8月23日
集中力不足
精神不能集中,都不知發生什麼事。看完小說《凍結的香氣》,普普通通的一本小說。之後想看買了很久的《笑忘書》,但拿起了又放下,可能是太期待了,我要好好調節心情之後才看。現在應該會看村上那本有關爵士樂手的新書吧。
今天到電影院看了《七人一個卜戴倫》,因為本身對卜戴倫不熟悉,情節並不完全明白,但事實上說故事的手法是相當前衛的。我又特別喜歡姬蒂白蘭芝,她女扮男裝上陣,帶著墨鏡,演一個身型瘦削、神經巧巧的音樂人,又寸又自我,男人又怎及她有型。
另,早陣子我還看了什麼?《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暗花》和《新紥師姐三》,不好意思也要說,那些似乎只能歸類為殺時間的電影。
今天到電影院看了《七人一個卜戴倫》,因為本身對卜戴倫不熟悉,情節並不完全明白,但事實上說故事的手法是相當前衛的。我又特別喜歡姬蒂白蘭芝,她女扮男裝上陣,帶著墨鏡,演一個身型瘦削、神經巧巧的音樂人,又寸又自我,男人又怎及她有型。
另,早陣子我還看了什麼?《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暗花》和《新紥師姐三》,不好意思也要說,那些似乎只能歸類為殺時間的電影。
2008年8月22日
奧林匹克
艾文說,他討厭奧運,因為:一) 過份商業化 二) 太重視輸贏 三) 鼓吹民族主義。我幾乎完全同意他的話。只是,我也覺得,這三種東西並非奧運鼓吹出來的,人的本質、競賽的本質、社會的本質,根本如此。
我實在沒有足夠智慧去評論人權不足的國家有沒有資格搞奧運這件事,然而,我相信奧林匹克這東西原意是為阻止戰爭而設的。細心思考一下,人性本來就是過份重視結果、愛爭鬥、具侵略性的,無可厚非。但,怎樣將這本性轉移到戰爭之外的地方呢?
可能就是透過奧林匹克。要鬥,先別動刀動槍,不妨在預先定下來的遊戲規則內,相對公平地比賽。要抒發所謂的民族精神,先別侵略田地,不如選擇在運動場內盡情揮舞旗幟、吶喊助威。最後或者是輸了,但怎樣呢,總比戰死沙場的好,至少有一條命繼續讓你沉淪與頽廢。運動不一定令人快樂,甚至可能有損身體,但我相信它提供一個機會,扎扎實實與自己相處、認識人性與命運中,不論是輝煌或黑暗的部份。
我實在沒有足夠智慧去評論人權不足的國家有沒有資格搞奧運這件事,然而,我相信奧林匹克這東西原意是為阻止戰爭而設的。細心思考一下,人性本來就是過份重視結果、愛爭鬥、具侵略性的,無可厚非。但,怎樣將這本性轉移到戰爭之外的地方呢?
可能就是透過奧林匹克。要鬥,先別動刀動槍,不妨在預先定下來的遊戲規則內,相對公平地比賽。要抒發所謂的民族精神,先別侵略田地,不如選擇在運動場內盡情揮舞旗幟、吶喊助威。最後或者是輸了,但怎樣呢,總比戰死沙場的好,至少有一條命繼續讓你沉淪與頽廢。運動不一定令人快樂,甚至可能有損身體,但我相信它提供一個機會,扎扎實實與自己相處、認識人性與命運中,不論是輝煌或黑暗的部份。
2008年8月20日
翔飛人
2008年8月18日
跳吧 程菲


- 怎可能不喜歡程菲
- 緊鎖眉頭。神情嚴肅。一臉倔強。
- 一開始,她就沒一刻對自己的表現放鬆過。
- 跳馬之後是五彩繽紛還是掌聲不絶?
- 事實是鴉雀無聲。
- 因為,那練習時千千萬萬次的程菲跳,都抵不住一次的失手跪下。
- 那還可以是一種怎的心情?
- 她的自由體操也一點都不自由,簡直是充滿壓逼感。
- 就連觀眾看著看著也感到痛苦起來
-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確認著自家的人生、建築著將來的道路
- 就是看她在最後一個動作時那定格的幾秒,雙腳微微抖震
- 就知道現實是多殘忍
- 她應該是嚎啕大哭的
- 她應該質問自己一千句「為何」的
- 她卻只是靜靜的彎下身子別著臉
- 「程菲沒事」「程菲別哭」
- 場內有人大聲用北京腔說
- 然後,才十多秒,她竟然真的將身子挺直了
- 很抱歉、很明白、很感激的對支持者揮手致謝
- 運動的意義
- 什麼叫值得不值得
- 光榮和錯敗
- 希望和失望
- 不如問一問程菲
- 怎可能不喜歡程菲
2008年8月16日
2008年8月14日
2008年8月11日
舉重

每晚看舉重比賽,都看得很激動。或者,這運動本身是太變態了。運動員體重才50多公斤,卻要舉起170多公斤,比自己體重多了三倍有多。究竟,是什麼原因他們會參與這運動?他們憑什麼堅持下去?如此受壓不會內傷的嗎?我不知道。但我相信,沒有世界級的運動訓練是不痛苦的,但,純粹以一個無知的觀眾看來,舉重這運動本身的樂趣似乎較低,也特別危險。至少,舉重不像排球、或足球,它沒有對手,沒有交流;它不像體操或跳水,它並不優美;它也不會像游泳項目般讓你練出一身標準身形,卻似了圓圓的大冬瓜。舉重需要的是什麼呢?爆炸力、肌肉鍛鍊、勇氣和信心。好幾次,我看他們出場,大叫一聲,屏息靜氣,抓起,面紅耳赤,青根暴現,我都很害怕他們會受傷,卻同時心裡敬佩得很。金牌只得一個。舉起或舉不起的背後,承受的肋骨痛楚、跌倒在地的壓力、汗水,為了什麼?每個人肯定有不同原因的。
2008年8月8日
劉翔
我在想,假使你沒特別喜歡劉翔,甚至討厭他的品格,但你是沒辦法不喜歡看他跨欄的。狠快、自信、鬥心、目空一切,又充滿戲劇性。那一年他破了世界紀錄,你看他領獎一刻,俏皮的用雙腳一跳上獎台,將國旗像翅膀一樣展示,那種率性、狂喜、自大、孩子氣,你會覺得,中國人嘛,今次不只破了世界紀錄,還打破了一些傳統。下面兩條短片都是他的比賽片段和訪問,我每次看都忍不住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6u8wuodRG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PDHBBCx2w&feature=related
- 我跑得太快了。(得意的笑)
- 如果我放鬆跑都跑13秒幾你覺得怎樣?
- 記者問:對手約翰遜影響了你嗎?
沒有,我根本不在乎他。 - 我相信自己有好的表現就可以,其他的不要管了。
- 沒什麼包袱
我已經突破歷史
明天 我拼掉一個就一個 - 記者問:今天的起跑是否晚了一點?
沒關係(搖搖頭,不屑的笑) - 太興奮了
誰說黃種人不可以拿到奧運前八名
今天我就證明給大家看
我 就是奧運冠軍!(豎起手指公,指著攝影鏡頭)
漫長的告別
如果不是村上春樹,我未必會留意這本小說。村上是《漫長的告別》的日譯者,他在日譯版的後記裡說,他太崇拜錢德勒了,這本小說是他認為最完美的作品,讀了超過十次以上,更說自己的作品被錢德勒影響至深,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喜歡村上春樹,你能不看一下嗎?
而事實上,是太好看了,而且與別不同。推理小說中,我喜歡艾勒里昆恩,或者克里絲蒂,但他們的佈局都是同一手法的,就是一開始便有一個高潮,或血腥或暴力,引你入局,到結局了,當你知道兇手是誰了,將之前看的情節串聯起來,總是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但錢德勒不同,他一開始便沒賣弄懸疑,我甚至估到誰是兇手,作者卻巧妙地,平均地,將一個個圈套繫在整個故事不同的位置裡。你可以想像,小說本身就像一首爵士樂,連綿的,節奏流暢的,中間並沒有強勁的起伏,卻聽得人很沉醉很有mood。然後我想起村上本身的作品,不就是相似的氣氛嗎?村上和錢德勒甚至共同擁有對死亡的一些想法。
主角偵探馬羅是孤獨的,黑暗的,有點江湖氣,他嘮叨,憤世,有時浪漫。「所有有偵探馬羅出場的錢德勒小說都是佳作。」村上春樹說。如今我只看了一本,將來會知道是吧。
2008年8月4日
2008年8月2日
蝙蝠俠 黑夜之神

真估不到是這樣的一齣電影,告訴你,我是抱著Happy Friday的放工心情,一個人,一邊拋著爆谷、一邊喝汽水的進場的去看的。然後卻發現根本不是如此一回事,慢慢地,我將食物飲品推到一旁,縮起身子,交叉雙手,投入到故事裡面。
太精采了,荷里活間中也有好電影,無可厚非。人物設計很有心思,特別是Heath Ledger,唉,他是太厲害了,他用了十分歇斯底里的手法,表達了一種複雜的情感:神經質、離群、目空一切、高智慧、批判道德。很悲。只有很能明白這種心情的人才可以演得那麼好,只是,若能明白和體會那麼多的話,又怎叫人不聯想到演員本身的自殺是否和這角色有關呢?
小丑是瘋的,瘋就瘋在他什麼包袱都沒有、不怕死、對錢無興趣,純綷就是想製造混亂,send個message給這個世界,背後的原因,是本質性的絶望,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將現實的醜惡一面揭露在人前,叫人認識自己,看清這世界。
還有蝙蝠俠本身,他沉鬱、嚴肅、痛苦地活在面具之下,卻有時軟弱。你看,當他面對著代表光明的Dent時,他不屑,卻又多妒忌。小丑說得對,蝙蝠俠和小丑都是同一類,畢生都忠於自己的信念,堅持、甚至可以說是十分頑固的為此生活下去,只是他們堅持的東西不同。但世界怎看他們呢?怪胎。在有需要時便捧為英雄,沒用時便一腳踢開。
我好喜歡小丑佈的那個true man遊戲。有兩艘船,一艘載著囚犯,一艘載平民百姓。小丑在這兩艘船上都裝了炸彈,卻訂了個遊戲規則:只有一艘船的人可以活下來。一艘船的人擁有另一艘船的引爆器。意思即是,在限定時間內你不按掣,便有機會被對方炸死。好震撼。好簡單,但好挑釁、張力好強。我覺得這電影值得推薦。唯一就是雙面人成魔之路有點兒太快、太突兀。
訂閱:
文章 (Atom)